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文章主题:人工智能, 高等教育, ChatGPT, 教育改革
在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中国科学报特别邀请了在高等教育领域拥有深刻见解和实践经验的代表委员们,分享他们对相关问题的独到见解,深入剖析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的深层变革,并针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图片来源:武汉大学
高校对待人工智能“堵不如疏”
近期,ChatGPT引领的人工智能热潮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阵恐慌。据相关报道显示,包括美国的纽约和西雅图等地的公立学校、法国巴黎政治学院以及我国香港大学在内的多所知名学府都已经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
我并不赞同某些高校对ChatGPT的使用采取限制措施。年轻一代对于利用高科技手段获取知识有着热切的渴望,这是任何禁令都无法抑制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指出,我们应当像治理洪水一样,选择疏导而非堵塞来应对ChatGPT的使用。
对于他而言,相较于前几代人,现在的年轻人作为“数字原住民”,在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过程中,更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接纳和适应社会的发展。
ChatGPT本质上是工具应用,但高校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个工具,避免其替代本该由学生自己进行的学术训练,同时遵守学术规范,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规范会在未来因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革。
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是教育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张平文强调,现代社会的“00后”青年生活在一个物理世界、人类社会与虚拟世界相互交织的时代,他们具备将这三个领域有机结合的能力。事实上,许多学生在数字化技能方面已经超越了部分教师。这表现出了“师不如弟子”的新趋势,教师需要正视这一现实,放下身段,虚心向学生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科技对垒的现象越来越多。他举例说,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如果觉得特别乏味,很可能马上放弃听课,转而在网上寻找同一课名的慕课。谁讲得好就听谁的,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如此,张平文仍认为,要采取开放态度,理解学生的行为,甚至向他们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更新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之间融洽的互动。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更要重视ChatGPT等人工智能所不能代替的教育功能,要训练批判性思维,不要满足于算法推送的现成答案;要加强大学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格养成和精神境界。
虚拟世界中有一个概念叫“信息茧房”,指一个人在虚拟世界中很容易因自身偏好被某方面的信息包围,不像真实世界那样可以听到不同声音。“在虚拟世界里,算法会自动帮人屏蔽掉一些信息,让人只看到想看的信息,而在物理世界中,想屏蔽掉各种信息却不易做到。在明辨真相上,教育应发挥重要作用。”张平文说。
把现实与虚拟混淆是当下不少年轻人的通病。过度沉溺虚拟世界本就不利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不少心理问题的发生都与之相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现实中的人际互动,以及更加重视人文教育。”张平文指出。
他解释说,让学生了解虚拟世界本质的同时,高校更应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网上听课与面对面授课有很大差别。从信息的双向交流看,课堂优于网络。在课堂上,学生体会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学习做人、做事,体会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有教无类的职业素养,这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本义。
此外,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更需要加强。高校的人文教育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文史哲等学科,以及通识教育中的文史哲课程,对学生的人格养成、精神境界的提升本就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它们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人际互动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充分说明,数字技术无法真正代替高校的环境育人作用。”张平文说。
(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高校对待人工智能“堵不如疏”》)
AI时代,拥有个人微信机器人AI助手!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搜索微信号aigc666aigc999或上边扫码,即可拥有个人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