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教育禁令:AI伦理挑战,学术诚信何在?
文章主题:

出品 | 虎嗅科技组
作者 | 齐健编辑 | 陈伊凡头图 | 6penAI生成🌟【教育新动向】巴黎政院禁用ChatGPT!🚀🔥近日,全球热门AI助手ChatGPT引发了教育界的热议,其中法国知名学府巴黎政治学院(Paris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s, PIPS)正式亮剑,宣布全面禁止在其校园内使用这一人工智能工具。👀严厉的政策下,任何违规使用者可能面临严重后果——不仅可能被校规严惩,甚至可能导致整个法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处罚!🎓ChatGPT以其强大的生成能力,引发了学术诚信和知识产权的担忧,PIPS此举无疑是对技术与教育边界的一次深度审视。学校强调维护学术严谨性和知识原创性,确保教育质量不受干扰。📝尽管这一决定可能引起学生和教师的争议,但PIPS的行动无疑为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树立了榜样,未来或将有更多机构跟进,以保护教育生态的纯净。👀未来教育,我们拭目以待!🎓#巴黎政院禁用ChatGPT #学术诚信 #教育边界
🎓📝ChatGPT引发了全球教育界的深思,它不仅挑战了学术诚信,也可能成为潜在的剽窃风险。巴黎政治学院近日发布警告,告诫学生们在没有明确引用来源的情况下,切勿滥用这款工具创作各类学术文档,包括但不限于论文和演示文稿。这不仅是对教学规则的坚守,也是对知识原創价值的尊重。📚💻
🌟巴黎政院引领潮流,首倡禁用ChatGPT🔥 —— 这个创新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仅月余就席卷了美国教育界!👀多所知名学府如纽约大学、哈佛学院紧随其后,宣布全面禁止ChatGPT在校内使用。他们通过调整作业量,防范学生利用家庭网络作弊的可能,确保公平竞争环境。📚美国纽约市教育局更是果断,要求全城师生远离ChatGPT,对教育设备和互联网实行适度封锁,以防止滥用AI工具带来的学术不端风险。🛡️ChatGPT的崛起,无疑对全球教育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让我们共同关注教育如何适应科技变革,确保智慧与诚信并存。🎓💻
AI生成内容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正在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与思考。
AI背后的学术隐忧
🌟ChatGPT虽有趣,但它并非创意之源,这是《Science》主编Holden Thorp近日对AI议题的独特见解。他强调,学术界的基石是原创性,任何依赖ChatGPT生成内容的行为,实质上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科研的灵魂在于独创的思想与严谨的实验,而非简单的代码交互。ChatGPT虽能提供便利,但它无法替代人类智慧的火花。作者署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对原创贡献的认可,也是知识传播链条上的必要标识。📝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必须坚守学术诚信,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让每一份科研成果都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总之,ChatGPT虽好玩,但它在科学殿堂中的角色应当明确——它是一个工具,而非灵感的源泉。💪
🚀科研新规揭示:ChatGPT勿入Science之门!📝尊敬的作者们注意啦!我们正对编辑政策进行升级,明确指出不接受使用ChatGPT或其他人工智能产物的原创内容。这不仅是对学术诚信的坚守,就像不容篡改的图像和严惩抄袭一样严肃。🔍然而,Holden Thorp教授为我们带来一丝例外,他强调AI生成的数据,只要出于研究目的,仍可在合规范围内使用。这意味着科研中的创新数据,尽管由AI辅助,但其价值与真知灼见同等重要。📊让我们共同遵守这一规定,推动科学领域健康发展,让每一份学术成果都熠熠生辉!🏆#Science新政策 #ChatGPT禁令 #科研诚信
🌟【ICML新规】🔥:AI巨头再出手!国际机器学习盛事ICML宣布,将严禁在学术殿堂上提交使用LLM生成内容的研究,如ChatGPT等。此举旨在防范潜在风险,确保科研纯净无污染。虽有争议,但未来智能之路的稳健前行离不开这一谨慎举措。🎓💻
对于学术期刊和顶会论文来说,AI生成的内容最大的问题在于知识权属和责任确定问题。作为论文作者,研究人员无疑要对论文的观点和内容负责,而AI要如何对文章内容负责?如果AI生成的内容出现了谬误、不恰当、造假,甚至是抄袭剽窃,又该如何追责呢?
考虑到“AI作弊”带来的普遍问题,目前从OpenAI官方,到学术期刊出版商,以及“草根”开发者都在研究如何分辨一篇文章的“作者”到底是人还是机?
目前,OpenAI正在研发相应的AI检测工具。OpenAI客座研究员Scott Aaronson在德克萨斯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表示,他们正在通过给AI生成内容打“水印”来打击作弊。这项技术将通过调整ChatGPT生成单词的规则,在生成内容的特定位置制造“伪随机”的特定单词,读者很难察觉,但就如同密电码一样,“握有密钥”的人就轻易判断这篇内容是否是ChatGPT生成的了。
《Nature》的出版商Springer Nature也正在开发可以检测LLM的技术。而就在前不久,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22岁的华裔学生Edward Tian研究出了一款专门给ChatGPT挑毛病的应用GPTZero,可以通过检测文本的“困惑性(Perplexity)”和“突发性(Burstiness)”这两项指标,来判断内容是人类创作还是机器生成。
AI引发版权问题
在校外,AI本身的“道德”问题,则让美术“老师”们对新生的AI绘图工具提出了严重的质疑,这直指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版权。
自从AIGC火了以后,很多行业的配图工作变得轻松了许多。以媒体行业为例,严肃媒体对新闻配图要求高,既要符合文意,又要对版权负责。所以无论是美术作品还是照片,要么是亲手创作,要么来自授权图库,但很多文章受客观条件限制,要找到一张符合要求的配图并不容易。
有了AI绘图以后,很多媒体人开始尝试用AI画配图,甚至是直接绘制新闻人物的肖像。那发自己用AI做的图,总不会侵权吧?这个问题,还真不一定。

2022年下半年,AIGC刚刚蹿红,就有一些小有名气的艺术家对AI绘图提出了抗议。2022年,Erin Hanson等众多美国艺术家发起了反对Stable Diffusion的抗议行动,他们认为Stable Diffusion生成的部分画作抄袭了他们的风格,而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AIGC虽然叫做AI生成,但其本身并没有创造能力,只能通过不断学习人类的生产过程,照猫画虎,AI绘图就是典型。在AI训练过程中,需要“投喂”大量的人类画作,从而学习人类的构图、绘画技巧,实现AIGC(AI Generative Content,AI生成内容)。
不过在这个生成的过程中,AI学的实在太像了,以至于很多画作直接与模型库中的人类画师风格完全一致。
“稍有名气的画师可能都遇到过作品被盗用、创意被侵权的事件。”一位国内某知名游戏公司的美术总监向虎嗅表示,虽然AI没有完全盗用画师的作品,但画师对风格上的抄袭也是很难接受的,不论抄袭者是人类还是AI。“如果有人拿着与我绘图风格完全一样的画,说是学习或是参考我觉得没什么。但如果说这是他‘生成’的,那就跟声明原创没什么差别了。不管是否用于商业用途,我都会觉得被严重冒犯了。”
AI的抄袭、剽窃和作弊不应该只是道德问题,还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而目前,AI在很多领域都存在法律盲区。
我国AI领域的立法还处于建章立制阶段。当前已经出台了两部与AI相关的监管条例,分别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并均已开始生效。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分散在《民法典》、《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个保法》、《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中的个别条款规定以及一些支持产业发展性质的文件,目前来说还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AI生成内容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法律的滞后性和稳定性导致目前还没有专门对这种AI疑似抄袭的现象进行规制。”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渝伟表示,从国外行业实践来看,越来越多的平台和AI绘图工具对作品版权作出了严格要求,谨防AI抄袭导致著作权侵权。在我国,目前还是应当根据《著作权法》,判断AI生成内容与人类艺术家作品之间是否存在实质性相似,进而认定是否抄袭。
除了涉嫌抄袭艺术家作品的AIGC内容,在另一方面,即使是随机生成的内容及画作,也还是会涉及版权问题。
AI绘图在抖音和小红书上刚刚兴起之时,即有脑洞大开的网友提出,可以把AI生成的图片挂到付费图库作为收费资源,实现“躺赚”。
面对这样的骚操作,Adobe选择“有限制”地开放AI绘图。只要符合特定标准,就允许在图片库Adobe Stock中上传生成式 AI 艺术品进行售卖。但上传前必须标记 AI 制作的内容,并且需要拥有其参考图像或文本的商业版权。
作为一款开源模型,Stable diffusion的开发者Stability AI和RunwayML则认为既然开源,那么它也应该依此引用开源CC0协议,即版权归公,同时任何人也可以自由地使用,包括商业使用。而对于DALL-E 2和Midjourney这样并未开源的AIGC模型来说,生成内容的权属则相对模糊。
目前AIGC市场上也存在很多版权乱象,一些基于Stable Diffusion开发应用的厂商声称,使用自己AI程序生成的图片版权归自己,甚至依此生产NFT向使用者兜售。
对此,王渝伟认为,AI应用的使用者,在使用这种应用进行创作时,生成的图片如果符合独创性的要件,就能够构成《著作权法》上的作品。而厂商已明确告知了使用者著作权的归属问题,相当于在合同中已经进行了约定,所以这种作品的著作权应当归属于厂商。 并不是说AI应用基于开源模型开发,它所生成的作品就不存在著作权,还是应当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判定著作权归属。
“目前相关法律制定最大的障碍和阻力,可能是法律如何保持科技发展和伦理价值的平衡。”王渝伟提出,一方面,AI技术的高速发展,可能会与人类的基本伦理认知相违背,违反社会公序良俗;另一方面,法律的规制也不能对AI技术设置过于严苛的标准,影响AI的进一步发展。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AI时代,拥有个人微信机器人AI助手!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搜索微信号aigc666aigc999或上边扫码,即可拥有个人AI助手!